登 录
登 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复兴耍锣鼓

访问量:3252

时间:2017-11-08

复兴耍锣鼓产生于四川洪雅瓦屋山下的复兴村境内的严道故城,在2200年前,秦灭楚后将楚国贵族后裔流放到瓦屋山下。楚人用先进的冶炼技术在王河两岸大规模开矿炼铜,由于生活艰辛,楚人利用置身大铜山的条件,用铜块打造了几件铜器来敲打、说唱他们亡国离家的悲愤与怀念,引起了当地青衣羌人的共鸣。他们在劳作之余自编、自演、对唱山歌,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情感。他们根据山、水、动物之音编写出部分曲牌,如《白鱼子上滩》、《猪哒嘴》等50余支曲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民间交响乐”,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和各种灯戏、山歌之中。总指挥是鼓师,其余锣、钵、马锣在打击时,都要看鼓师的手势,击锤所表示的点子(即用指头)鼓锤而做出相应的反映。他们的打法与全国各地的锣鼓打法不同,开始时,以帽子(即过门调子)开头,其帽子贯穿整个打击乐之中,即每打一个牌子结束后又以帽子开始,才能接着打出第二个牌子。200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