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三)洪雅师道戏

访问量:2217

时间:2017-10-30

洪雅师道戏是洪雅县师公(端公)和道士(羽士)演唱的戏剧,民间俗称“打傩傩”,“做道场”。 洪雅师道戏分为文坛和武坛, 文坛称道士戏主要为祀神斋醮,送死掉亡、续命祈福。武坛称师公戏,侧重于驱邪除疫、替死还生。洪雅师道戏,源于地方“巫社”,传承于张陵入洪雅瓦屋山创始“五斗米道”,戏文脱胎于《微经》,宋代以后师承转向了本土神仙真人,洪雅师道戏在宋代师承洪雅“金釜山得禅观妙李真人”。宋亡后至明清以来,全真道将民间演师道戏者收编为“龙门派”弟子,立了“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从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40代道辈排行。清道光庚子(1840年)后,洪雅做道场的高师曹太星,与县内师道戏艺友商量达成共识,合并打傩傩和做道场同时习艺,教弟子会打傩傩又会做道场。曹太星的第5代传人何代清(法名何教亭)、聂政华,打傩傩做道场已成为县内高手。

洪雅师道戏积淀着大量的原始戏剧因素,有着广阔的现实空间与纵深的历史维度。它涉及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并有戏剧扮演的原始基因、音乐舞蹈的悠远血缘,幽邃玄冥的符号体系,古朴神奇的面具艺术。随着时代变迁,有的老艺人去世无法传承,洪雅师道戏现只存五坛。即灵宝坛、通真坛、守玄坛、玄静坛,清虚坛。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