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青神捻条画艺术

访问量:3720

时间:2017-11-02

青神捻条画源于眉山市青神县。它运用纸页经特殊处理、制作后折成各式捻条代替毛笔蘸墨设色而成,具苍劲粗犷、“零乱”多变的特点。这种颇具特色、自成一派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无数中外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和赞叹。

青神捻条画萌芽于清代,创始人之父吴永耀研究“纸工艺术”。创始人吴道悲在雅安南部大山躲避战乱时,身边没有毛笔又急于写生,于是急中生智,用纸搓成捻条当作毛笔写生,由此发明了捻条画。40年代,捻条画发展迅速,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赵治昌见了吴道悲的捻条画后皆拍案叫绝,支持他在成都举办了4次捻条画展,一次捻条画讲座(在成都南虹艺专)。徐悲鸿题词“怪笔神功,独特无双”,南艺创始人赵治昌曰:“读万卷书,行万里方能至矣!”。文革后,第二代传承人吴建堂(吴道悲之子)继承父业,潜心钻研捻条画艺术,并在1989年将捻条画重新公诸于众。

捻条画作画方式独特。用经过特殊方法制作和处理后的“纸捻条”蘸墨、蘸色作传统国画,独具毛笔达不到的特色和艺术效果。其绘画技艺采用少见的“打笔”、“滚行”、“飞笔”、“揉笔”以及撒色、点浸,甚至借用卫生纸捏成团和植物干标本擦、按作画,炯然不同于传统国画但又不失传统国画之精魂。

捻条画曾先后被《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香港大公报》等海内外120余家媒体报道,人民日报社先后两次出版《吴建堂捻条画集》。200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