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风的力量拂过人类史

访问量:

时间:2025-10-11

标题:风的力量拂过人类史

作者:陈月半 

                         

书名/书的作者/出版社:风的历史/〔法〕阿兰·科班(Alain Corbin)/阿兰·科尔班/北京大学出版社

正文:

读阿兰•科班《风的历史》。科班带有很明显的年鉴学派印记,继承了横向的、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把互为功能关系的相关文本并置,很有创见。当然也继承了年鉴学派“不假思索”的缺陷,先不多提。


《风的历史》广泛征引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论说文本,还尝试性地、也是极为大胆地下了若干判断。比如科班发现,在18世纪下半叶,文学作品(根据全书整体,我必须猜测作者可能不自觉地预设了法语世界文学作品)包括日记、通信、日志等在内的抒情性文本中对大气现象的描写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受大气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敏感点也在增多,复杂的大气变幻形态被很自然地对等到情绪的起伏表达。科班自觉地将这一显著现象推导到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发生学,“Sturm是指强度极高的暴风,时常伴随着降雪,因此与Drang这个含有袭击、冲动、跃进意思的词联系在了一起。”


神话时代里,风的神力所具备的超验力量已经超过了神力本身,风在《创世纪》中的初次登场即是在创造世界和光之前,“一股神的风吹拂过水面”。(科班采信《耶路撒冷圣经》的译法,把更为通行的“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译作上述,取更接近希伯来原文语义的“神的风”解释。)而神话时代之后的风还提供着更多的想象虚拟的方式——由风引起的沙尘暴代表着超验性的具象化,风唤起“过度的沙漠”的永恒的环境,使之成为阶段性的聆听神谕的绝佳场所,“当这气息增强,以可怕的力量化身为风暴,旅行者所面临的危险,与那些想要睹神的面容的信徒所承受的风险并无二致。”以及作为观看的艺术的方式——风的视觉化也渐成为旅行者跋涉的目的,冬日北风掠过萨拉山脉绵延的圆形山峰时,逶迤数公里的雪旗以崇高之美降临,并与山川河流的美学一样清晰可见。直到20世纪,风在空间演绎的发展中与世界起源的关联变得更加紧密:它宣告着事物的绝对流动性,也承载着没有黏性的时间。


科班以克洛德•西蒙的《风:修复一幅巴洛克祭坛画的尝试》的解读卒章,我暂时没找到这个长篇的中译本,不过觉得此处值得玩味。科班认为西蒙笔下的风是“为戏剧伴奏的低音”,推动着无用的、无意义、无目的的愤怒,构成作品情节的一副对位。但他同时又坚持风在这里展示了“自然粗暴的力量”,无所不在且长存又残留在人的记忆之中,这种永恒的疲惫不堪正像一种永恒的诅咒,被判处不死,对人类社会发出长久的谴责。这般含混里,就多少有些悖谬了。


出处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