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年景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访问量:
时间:2025-08-14
标题:好年景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作者:安迪斯晨风
书名/书的作者/出版社: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张向荣/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文:
书中有一句平淡如水的话,却让我感慨万千:“自汉章帝建初四年算起,到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50多年过去了。”
50多年时间里,没有值得一提的战乱、灾荒和瘟疫,也没有血腥残暴的内斗,中国历史上,像这样平淡无奇的好年景,着实不多,能生在这个时代,是普通人的幸运,也是英雄豪杰们的不幸。
作者在后记中说,大多数人对东汉的印象是“一头一尾”,开头是梗小鬼口中的大魔导师光武帝刘秀起自民间,Make Big Han Great Again;结尾则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名的奇观时代,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个个如雷贯耳,“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与这一头一尾相比,东汉中间的一百多年就太没有梗了,像个知识黑洞,即使专门去查资料了解,过不了多久又会忘得一干二净。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都并非雄主,存在感在大一统王朝中可能只比元朝忽必烈以后那几个略高。甚至就连他们的谥号,都透着无聊无趣。
我读到中间的时候,就在想,如果书名不叫“三国前夜”,而直接以“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为名,恐怕销量会掉下来90%,因为大多数读者都和我一样,对东汉中后期这帮人不熟,且没有感情。
就以本书中叱咤风云的那些大人物来说,士人领袖、太尉之尊的杨秉,在大多数现代读者眼里就是个路人,说起他的曾孙、鸡肋爱好者杨修,才会有人恍然大悟。提倡人事改革,创出“阳嘉新制”的左雄,在大多数现代读者眼里,知名度可能还不如妖道左慈。从《三国演义》中随便拎出来个龙套,后世的知名度都要远远超过书中的“八俊”和“八顾”。
不过,东汉的确是中国思想、制度史上挺重要的变革时期。经过开国后三四代人的磨合,终于在汉章帝时代完成了“秦制—礼教”双重思想的统一,在中央是汉帝和他的六大豪门联合儒家士大夫共治,在地方则是懂礼法、通儒术的士大夫们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从上到下,同心同德,风俗淳厚,政局稳固,国力强盛,真是难得的好年景。
汉武帝倾全国之力,才令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燕然勒铭却让后人感觉仿佛轻描淡写。
好日子总有一个头,一个稳定的系统运转久了,难免会出点意外。汉顺帝之后执掌大权的大将军梁冀就是第一只黑天鹅。以前的权贵们也弄权,也倾轧,但多少带一点贵族的矜持。梁冀不像前辈们那么讲规矩,行事既凶残又狂野,毫无底线,连弑君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都做得出来。
更可怕的是,梁冀倒台后,汉桓帝和灵帝没有实现士大夫群体盼望的“拨乱反正”,反而学到了梁冀的阴险弄权,用宦官当代理人,皇帝与士大夫群体的同盟渐渐被撕裂,“秦制—礼教”的二元体系崩解,天下大乱也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读到这里再去看《出师表》,就理解了为什么刘备要切齿痛恨桓灵了。
平心而论,“三国前夜”这个书名还是非常准确地概论了本书的内容,尤其是后半本,写出了偌大的东汉朝廷是怎么逐渐失去士大夫群体的支持,又是怎样“退国为家”,导致地方分崩离析的。书中的主角很多都是三国英雄们的长辈,杨修的曾祖杨秉和爷爷杨赐、曹操的爷爷曹腾、袁绍的爷爷袁汤、周瑜的叔爷爷周景一一登场。
作者很喜欢用《百年孤独》开头的写法,写到一个人物时,会说“几十年以后,他(或者他的后辈子侄)会怎样怎样”,契合“三国前夜”这种过去将来时的语态之外,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和苍凉感。
我是从《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认识张向荣这位作者的,感觉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保证历史知识严谨的同时,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本书从王莽的头颅切入东汉的历史,讲到最后又专门提了一句,王莽头颅毁在乱世烽火,可谓是曲折生动,有始有终。
出处: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