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关于土壤生命的小史
访问量:
时间:2025-08-14
标题:生生不息:关于土壤生命的小史
作者:重金属海王星
书名/书的作者/出版社: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法)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正文:
我们更习惯抬头仰望天空,也很少有机会赤脚踩在潮汕、松软但坚实的土地上,于是乎,我们脚下的土地(土壤),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法国作者的笔调不同于英国作者喜欢自我调侃式的冷幽默,是轻缓而优雅的散文,复杂的学科知识娓娓道来却又有一些浪漫的气质,是由科学的严肃精确和生活的琐碎温情夹杂带来的,一如著名的《昆虫记》,一如本书。 读本书之前,我们可能是“感兴趣但并不了解土壤的人”,翻开书后,关于土壤的成分、关于土壤的形成、关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原来土壤并非岿然不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在律动、在生生不息,展示着它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重又而重的作用和复杂性!
由浅入深,砂粒、粉砂和黏粒对应着砂质土、粉质土、黏质土,自然而然地可以想到它们造成的空隙形成的渗水性和保水性程度的不同,“土壤饱含水量”,比这还要专业的名词充斥书中,作者总能用最贴近生活的实例或小实验作好解答。 这些土壤的基本成分和其他的矿物质、有机物一起,结合土壤动物、植物、昆虫还有各种真菌、细菌等等微生物,简单来说,生物们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需要来自土壤的养分。然后,这些生物生长、凋败或死亡的过程中,又将养分以其他的形式回归土壤或者留给其他的生物……土壤是有呼吸、有律动的!
土壤的生命节律并不独自奏响,而总是和其他生物的交响乐。植物的根系缓慢而坚定的破开和挤碎岩石,真菌和细菌在根系的周围,有些真菌甚至会寄生到根系的内部,一方面真菌享受着植物在地面上的叶片光合作用得来的糖分,一方面也在辛勤地劳动帮助植物更容易从土壤中吸收营养。 土壤动物(比如我们班最熟悉的蚯蚓),则通过吃掉粗腐殖质之类的有机物排出细腐殖质,哦还有它们在土层里的活动也增加了土壤的孔隙从而更好的让地面上的氧气进入,这些都能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
在地球的历史上,土壤也曾经独自起舞,或者说也有土壤本身就是律动主旋律的时候。在热带地区我们还能看到这种情况,地球本身,温度、风(风蚀)和氧气(氧化)都能让岩石(母岩)形成土壤(成土作用)。地球上原本是没也土壤的,在复杂的化学作用之下,时间成了最伟大的魔法师,正像封面上所说——“悠悠三千年,成土不过三寸”。作者很少用到具体的时间,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时光漫长。 土壤在这时光中被侵蚀、被扰动,也被搬运和交换,一些有趣的事实:地中海国家的土地中的一些元素物质来自于撒哈拉沙漠的沙壤之中,或者更不可思议的,亚马逊雨林的兴衰长势也跟撒哈拉沙漠遥相呼应!
土壤一直以来就深深地参与并影响着地球的生态与气候,我们——人类活动则是对打破这种节律的最深的扰动,因为一切都和每个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同其他生物一样从土壤中获取着一切:从农业到矿业,嗯还有鲜为人知的药物(链霉素或者放线菌,包括大名鼎鼎的“思密达”)…… 复杂又格外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制造土壤,我们已经在提前透支着后代的土壤。那么保护环境极其重要又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就是如何保护土壤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我们一直在“借地而生”。
出处: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