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西海固笔记》:原生态写作 还原西海固的“前世今生”

访问量:

时间:2023-09-20

原生态写作 还原西海固的“前世今生”

苏苏的书屋

西海固笔记/季栋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你能想象到的贫穷是怎样的情景?

      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对不起,你想到的这些都是旧社会才会发生的事。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有一个地方,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这个地方就是西海固。

《西海固笔记》是著名作家季栋梁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怀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对乡亲们的深情,以走进群众采写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多方位描写了长达几十年的西海固扶贫史,书中有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有许多淳朴执着乡亲们催人泪下的故事,真实再现了西海固扶贫史上感人至深的一幕幕。

      《西海固笔记》是行走出来的。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曾管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这里曾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穷到何等地步呢?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注定需要作者走进群众展开深入调查。作者走进萧关与残垣断壁的老农谈话,兴泾镇兴盛村与农户闲聊,采访红寺堡种植葡萄的蔡立德,采访下马关万亩标准化枸杞出口生产基地的工人……作者采集了大量的真实信息和数据为读者呈现了西海固的“前世今生”。

请看一组数据:1972年西海固大旱 ,“家无隔夜粮,冬无御寒衣。”

1980年春,新华社4位记者对这西海固4省区农村展开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1979年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最高的七十元,最低的三十六元八角。

基于这样贫穷的面貌,中共中央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终于研究决定了“三西”扶贫的计划:1983年至1985年,为“三年停止破坏”阶段。1986年至1990年,为“五年解决温暖”阶段。1991年至1992年,为“两年巩固提高”阶段。

再来看一组新旧时期对比的数据。《固原县志》记载:张易公社实行承包制一年,社员口粮由上年人均81公斤增至162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48元……2017年底,40年间,张易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1元。贫困人口降至13%。全镇15个村除马场村外,全部脱贫摘帽。

 西海固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西海固的地貌是“千山万壑”,翻一道山梁,过一条沟壑,一上一下都是十几里。1985年,当第一批8000多泾源县贫困户到达兴泾镇兴盛村芦草洼时,渺无人烟,飞沙漫天…荒凉的景象让人产生畏惧,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人定胜天的决心和党的好政策让这些人尝到了甜头:耕种有补贴,免征水费,扶贫扬黄灌溉……有了水源,有了收成,能吃上饭,这些移民户才有了干劲。“肉牛养殖”“葡萄种植”“繁育黑毛驴”“中草药种植”“劳务输出”“扶贫保”“农家乐”等等精准扶贫,让昔日的戈壁变沃土,荒地变良田,移民们日子蒸蒸日上。

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吗?当然不是!翻阅书中的“种酿酒葡萄的蔡立德,联材镇脱贫致富功臣赵效杰,国隆药业药材基老总杨玲,种果树的杨万珍父子,失去双腿义务植树24年的李志远,鏖战沙漠的白春兰夫妇,“菌草之父”林占熺团队”等等篇章,字字泣血,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可喜的是,在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下,“领头雁”们抛开种地讨生活的旧观念,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带头干了起来。他们致富后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们,他们开展技能培训,录用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以此带动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曾经的沙漠变成了良田。西海固的人们吃穿不愁,教育、住房、医疗也有了保障……这种翻天覆地的巨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海固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工程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456页的《西海固笔记》讲不完西海固脱贫攻坚的故事。作家季栋梁宏观叙述了西海固的历史,细致挖掘了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为读者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家乡故事,《西海固笔记》堪称报告文学中的经典,值得反复研读。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