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一种思潮与人物群像——存在主义的传记

访问量:

时间:2023-06-26

一种思潮与人物群像——存在主义的传记

/爬行钢炮



存在主义咖啡馆/(英)莎拉·贝克韦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今天把《存在主义咖啡馆》看完,翻阅豆瓣读书里的评价多有类似于“太八卦”、“不够哲学”的意见。我想给予几点反对的理由。

1历史是讨论现代存在主义无法绕过的话题。

几年前,我在写作一篇有关存在主义与“共通感”的文章,参考了包括加缪、萨特、波伏娃等自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小说、书信集、哲学著作,发现他们思想的流动极大程度上和当时(集中于二战前后)的战争状况有关,更别说作为阿尔及利亚人的加缪所怀有的民族情怀、萨特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形成的哲学转向、波伏娃出于对现代女性地位的反思而刻意营造出的反叛性格。那时,在我尚十分不熟悉欧洲现代历史的情况下,已能从他们作品的各个方向读出时代对他们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历史知识的缺乏并不会成为我阅读柏拉图、康德的障碍。

存在主义哲学家无疑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与政治息息相关的“激进”分子(类似的还有启蒙时代的“作家”们)。和以往的任何哲学不同,他们既不是专职哲学家(通常更多作为文学家、社会活动者、报社编辑、编剧等),也不以“最哲学的概念、体系、逻辑”为学术追求(相比往前哲学家对概念的重视),更不为发展哲学本身为目的。因此,如果我们读奥古斯丁时,都必须了解当时基督教所处的危机;那么,就丝毫没有理由忽视存在主义滋长的历史,何况,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本人之间居然存在那么复杂的友谊与相互影响的关系。


2传记写作(尤其是存在主义家们的编年史)是一种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现象学方法。

用身体机能去观察、体会、描述现象是展开现象学的基本。存在主义的学说本身,有别于概念至上的传统哲学,显得不那么经得起推敲,而更接近于发展了尼采式的哲理格言。而多位存在主义哲学家都从不约而同(好吧,其实多多少少有那么些联系)地着迷于弗赖堡的现象学,借用现象学的方法、存在主义的角度重申生命的价值。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其他领域被影响的人)那里随处可见。那些细致的、多角度的、永远不会终结的描述,确实,贯穿了他们的所有作品、尤其是自传。在本书第一章,作者看似不经意地提起萨特为福楼拜作传的事,而之后后半部分才解释说,萨特希望以进入别人人生的方式,把现象与现象的因果串起来,也就是说,必须认识福楼拜这个人,才能认识他的小说,反之亦然。直到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再次、多次地赞赏波伏娃一生那么勤奋、不停歇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因为对这位极端的现象学方法使用者而言,她在自传中所记录的和朋友们的思考、行动、争吵、见面、分开、脾气和激情就是她回应世界的方式,就是她通过观察自己、描述自己,表达出的对世界、对人生最原始的惊讶。

因此,如果我没有理解错,批评本书“太八卦”的人也许误会了八卦与生活经历的差别。例如,本书最称得上八卦的部分,就是说明了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确实存在”一些风流韵事,然而作者从未展开这些情事的详情,例如详述情人的情况、相处的细节、性癖等。他们在个人生活方面的诸多“选择”其实就是他们作为存在主义者的哲学选择。例如波伏娃不结婚、不生育,曾明确有以此进行哲学反抗的表达。如果不将他们的生活与哲学联系起来,读者恐怕十分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选择过这样或那样的私生活。更何况,第一章就说了,萨特和波伏娃,本书的重点人物,他们致力于过“知行合一”的哲学生活。因此,哲学工作与生活经历两方面的叙述,在一本存在主义的哲学史中都是不可缺的。


3科普类哲学史中的“哲学深度”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如上文所言,我反对将“历史”与“八卦”两个人混用的做法,并且非常认可在历史中书写哲学的方式。但是,也如一些评论所说,这本书的“哲学”方面是存在问题的。总体而言,这本以科普为目的的小书对于那些真正对哲学、存在主义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也许难以阅读。但原因并不在于“不够哲学”,而是“太哲学”。没错,虽然整本书专门用来解释某些哲学概念、理论的篇章非常少。我印象中,胡塞尔、海德格尔那几章已经算篇幅较大的了。但是,全文的用词和写作角度都是“哲学的”,作者在使用“异化”、“主体性”、“本质”这些在特定哲学家那里有特定含义的词汇时,没有做出更多解释和说明。当然,对于“有基础”的读者来说,这些词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已经不像哲学词汇。但对于无基础的读者来说呢?于是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有基础的读者只觉得专注于哲学的篇章太少,无基础的读者觉得陌生的词汇、概念、人物关系太多。

这也是我好奇的一点,科普类哲学读物的作者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标准为界去控制写作的轻重。如果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我想这本书恐怕确实不是给无基础的读者看的。而对于那些本身就是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也许是目前最好的一本的存在主义思潮的传记。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