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俗世奇人》:《俗世奇人全本》|有血有肉的津门奇观、奇人

访问量:

时间:2022-09-15

《俗世奇人》《俗世奇人全本》|有血有肉的津门奇观、奇人

文/若寒anita

俗世奇人/冯骥才/人民文学出版社

 

 

 

《俗世奇人全本》|有血有肉的津门奇观、奇人

 

在津生活了六个年头,对天津这座城的了解却是了了,历史是从课本上读来,故事是从朋友口中听来,在津的“外乡人”,绝少有机会俯下身来,倾听天津这片土地的脉搏。

虽然趁着闲暇时间,走过诸多的大街小巷,甚至五大道的街巷里,留下无数重复的脚步;虽然趁着周末的大块时间,跑到津门郊县的乡野,看潮白河波浪涌动,跑到未成熟的稻田边,看北方的一季稻勃勃生机的模样,但从乡土文脉来看,我仍旧是“外乡人”,时不时会用家乡的一套看法来看待天津的这,天津的那,就像刚到天津的妈妈一样,总觉着心中和这座城隔着万重山。

这本书拉近了我和天津的距离。

居住在海河附近,在平常日子里,下班后会选择沿着海河慢跑回家,或者晚饭后换上跑鞋和一身行头,从金刚桥往前到天津之眼,再折回一路跑到金汤桥,然后再折回,慢步回家,全程五公里,微微汗,一身舒爽。

选择这样的跑步路线,一来是路面比较齐整,不会磕磕绊绊;二来来往散步人员比较多,安全;三是这沿途的热闹,令人着迷。到底是什么热闹呢?

如果你有机会在温暖的季节来到天津,沿着夜晚的海河走一走,就会深切感受到这样的奇景,河流左岸,五步一小群,十步一大群,音箱雷动,舞步摇曳,歌声飘扬,天津人的夜生活悉数在这里上演。跳舞的,排排站,齐整的队列堪比正式舞台;唱歌的,一个人拉着音箱,找一处僻静,打开平板歌词面板,大声唱起,水平直逼专业水准,慢慢的人头聚拢,把歌唱者围起来,一边听一边叫好,吆喝声在海河水面上弹起,回荡。有年轻人唱软糯的当下流行歌曲,但围观人数总归是抵不过那些豪气万千唱红色革命歌曲的老年人,歌声飘扬,铿锵有力,天津人看热闹,自己也是敞亮十足的热闹。

或许,这就是天津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背水靠海,天生乐观,天生敞亮?

读《俗世奇人全本》让我找到了答案。

 

冯骥才先生通过54篇文,58幅图,勾勒出天津人的血肉精神。学习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有种说法叫作“近代中国看天津”,足见天津的重要性。但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重要性,影响不了普通百姓的吃喝玩乐,看到了天津小洋楼、看到了天津的各类纪念馆,你会知道,哦,这座城原来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曾经生活在这座城的人,才是整座城的精气神,如果把历史的天津看做是一座“空城”,冯骥才先生把“俗世奇人”写将出来,放在每一条街巷,这座城就活了。

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冯先生不去书写名家大贾,不去记录高官学人,而是把一个个曾经生活在天津卫的平常日子里的“素人”,他称之为“俗世奇人”,一一记录下来,以带着煎饼果子嘎巴菜的天津味道,为每一个平常人立传,让读者从简练的笔墨间,观察人间百态,品味人生道理。在54篇书写中,有人有动物,人呢,多数是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以天津人习惯个人冠以的“外号”命名,每一篇都挺哏儿,通过对一个个人的书写,一个个场景的复原,来讲述天津这座城里百姓的地域性格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动物呢,有鸟、狗子、鸡等,读来也是妙趣横生。

如果不是辑录成书,这些故事都是平常街巷里祖辈讲给孙子辈的平常故事,也可能是平常日子大家茶余饭后的“嚼头”。看似前后没有任何关系的各篇小小说故事,却是对一个地方文化最齐整的记录,因为有些故事,没有了口口相传的土壤,再不去整理,就会消溺在历史的尘埃里。

虽然是小故事,但在阅读中也让我澄清了有些认知上的错误:比如对“狗不理”这个品牌的认知,原来不是“狗”不理,而是人的名字叫“狗子”,人少言寡语,人叫他,他很少言语,所以他的包子店才慢慢叫起来“狗不理”,他姓高,名字叫狗子;比如“泥人张”的书写,让我知道关于这个津门第一泥人世家的故事;比如对天津人性格的进一步认识:不拘小节、不唯高官厚禄,不唯精英,对那些有独门绝技的人的偏爱,令人沉迷其中。

冯骥才先生不但把每一个人的精髓写得好,比如喝一碗酒就歪七扭八,在大街上打旋旋的酒婆;比如能够从袍子里变出各种戏法的“大裤裆”;比如万千相声都逗不乐的“冷脸”,比如来去无影无踪的“燕子李三”,比如造炮仗一绝的“崔家炮”,都是平常凡人,却都是素人英雄,平常日子里闪着光。

读懂有血有肉的天津故事,这本书不可错过。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