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奇迹》:我读韩东的《奇迹》

访问量:

时间:2022-04-29

《奇迹》:我读韩东的《奇迹》
文/苏美


奇迹/韩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些年我一直读的诗人有乌青、朱庆和、宇向、小安和韩东。读乌青会高兴,庆和一贯感人至深,读宇向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小安是神仙,此四人我可以直接说出“非常喜欢”,但韩东的诗不是让人喜欢的,而是发人省思,这个过程不完全愉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很“难受”。
《奇迹》共分七节:白色的他,致敬之诗,梦中一家人,悼念,时间与旅行,奇迹和心儿怦怦跳。假期没了工作上的杂事,终于能踏踏实实安排读书进度,到今天为止,读完了前四节,一半。那就先说说这前一半,是为上。
“白色的他”收录14首诗,主题全部是动物:河边偶遇的骡子,异国夜幕下的马,养过的狗,被放生的鱼,掉进黑暗中的小鸡,被撞死的黄鼠狼,电视里的骆驼,试验用的猴子,山丘下埋葬的一只白猫等等,都不难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都是生灵,都是命,在地球上活一回所要遭遇的大同小异,生,死,恐惧,孤独,沉默,囚禁,局促、尴尬、尊严扫地。动物学家大可以说动物感受不到这么丰富的情感,但诗人的心不是这么长的,人心也不是这么长的。我还记得初次读到《马尼拉》时的难过:
......
你们完全可以在这儿放一个马车的雕塑
解放这可悲的马
结束它颤抖的坚持
结束这种马在人世间才有的尴尬、窘迫
只要见过一匹马,骑过一匹马,摸过它粗糙的鬃毛和温热的脊背,就很难坚定不移的认为它不过是个低智商的畜生,被人骑乘被鞭子抽打就是它最好的命运。韩东先后养过几只狗,出现在这里的是星星和皮蛋,他写了星星的死亡,写了皮蛋在他手里的结实带给他明确的生命感。人与行尸走肉不同,大概也因为有情感声呐:投掷出感情,碰到什么东西反弹回来,不止能确认对方的性质,还能体认自己的性质。第一首《白色的他》有神秘感,最后一首《生日记》有哲思,很难说我已经准确理解了。
“致敬之诗”这一节是赠给各方朋友或相识,大多是文艺界同好,比如普珉,杨黎,先锋书店老板钱小华和画家毛焰,有些只有代号和昵称,熟悉的朋友应该能确定是谁,但这完全不影响理解。这些诗作中,写给普珉的我感触最深,因为我认识普珉。
他的智慧让他卑微而勇敢地生活
笑容常在
像浑浊世界里的一块光斑
这就是普老师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多也不少。他的诗集《光阴的梯子》书脊都被我翻断了,我经常感觉他应得更多,但同时又觉得一切都刚刚好。《忆西湖》我非常非常喜欢,感觉是一首被古人写出来的诗,诗里那个离席独坐湖边,饮尽杯中酒的也是个古人,很惊人。
“梦中一家人”这一节,写生写死,沉痛哀婉,不忍直视,怎么评论都有失体面,那我说点和诗歌本身无关的,那就是中国人对“梦”的理解,真是太浪漫了。在梦里时空是多向度的,可生可死,有鬼有仙,人们以各种面孔各种方式相遇、告别又重逢,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好好保护。《梦中他总是活着》很惊人,像一部电影,一个吉凶未卜的梦,《河水》也总有这种吉凶未卜的微妙气氛。《梦见外祖母》就异常沉痛:
“醒来时发现连我母亲也死去多年”
真是无限唏嘘。韩东的诗总让人觉得在可学和不可学之间,这一部分是明确的不可学的那部分。“悼念”一节写的全是死亡,友人的,孩童的,濒死的,已死的,但因为不是至亲,看上去就从容一些不那么无法逼视,最唏嘘的是写到了外外,关于外外大家都写了太多,不多说了。最喜欢《安魂小调》,即古代又现代。
“时间与旅行”这一节包含42首诗,在全书7节里面篇幅最长,篇目最多,可能也是最不好读的一节。编辑依照“时间”和“旅行”两个主题把它们编辑在一节里,产生了挺有意思的过去式的气氛。《割草记》、《那里的金木水火土》、《青年时代的一个瞬间》和《有关前世的故事》,写的是过去的事,有些“旅行”的篇目真的是在旅行途中实时写下来的,但总有“一去不复返的”味道,比如《三叶林场》《无人大街》,正应了《照片》给我的感觉,对旅行中人和事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是通过照片来完成的,照片也算是记忆的一种形式吧。收录在《他们》一书中的“写于圣纳泽尔”组诗,所写的内容应该算纯粹的旅途见闻和所感,就有很强的现场感,我也格外喜欢。
大部分诗篇和时间和旅行都没关系,有点难读。“白色的他”和“致敬之诗”“梦中一家人”“悼念”这4节,写动物、朋友、家人和死亡,情感降落点很明确,也是人之常情,不怎么需要解释说明,但这一节里有很多一直存在但从未被说出来的东西。难度不在诗本身,诗本身并没有装神弄鬼,难度在于得有能力把这种感受辨认出来,认领下来。简单来说,前4节你很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某一首诗,但这一节里,你会非常喜欢某几首诗,却又无法确定为什么喜欢——有一种体验稍可比拟,就是喝多了略恍惚,但却相当确认自家大门在哪。比如我非常喜欢《雨》《割草记》《由于一些原因》《自由》,尤其是《雨》,仿佛是一个常识,但不知是出于潦草、傲慢、还是人类的某种缺陷,从未有人把它说出来过。《自由》也是在无奇的句子行进中,突然堆叠出一个你反复遇到但从未有能力确认过的事实。 
韩东的诗感觉总是在可学和不可学之间,有些地方感觉非常可学,比如《清晨,雨》的第一节扎眼地好看,七行就撑出来一个完整的、有韵律的感官空间;《温泉之夜》中漆黑夜里的星空、眼睛和烟头,画面也很漂亮;《逝去的草房之歌》像一幅粼粼闪闪的画;《割草记》又给我一种感觉,即这是古人写出来的诗。另外有一些不可学的,比如不安感:《冬日小景》中那个穿黑棉袄的人,《默契》中深夜河边女人的笑声,《戏剧》中沉默的高背椅上缺少的那个人,《邂逅》里在长椅上独坐的人,《黄河夜奔》里吉凶未卜的气氛,不会让人全然地舒服放松。 
我感到,整本诗集的编辑方式仿佛一只手拉着你走向深处。前几节都是亲切、安全的浅滩,到了这一节,深度就淹没你了,头顶是依稀的呼吸,脚下开始不知深浅,要在紧张中学着放放手。再下一节就是“奇迹”,这本诗集的名字即来源于此,初读的触动到今天也未褪色,那感觉仿佛在陌生之地遇见你找寻多年的东西,谈不到满足感和幸福感。仅仅是恐惧感消失了这就足够了。 “时间和旅行”感觉是无法归类于其余6节中的诗篇的集合(也有可能联系深远我没完全看出来),因其杂糅,反而好看,不会产生阅读惯性,每一首都要重起头,但又并非全无关联。
诗集最后两部分是“奇迹”和“心儿砰砰跳”。前者只包含5首诗,后者则全部创作于2019年,是整本诗集里唯一标明写作时间的一组。 《奇迹》三首对我的震动非常大,是那种会带走恐惧感的东西。恐惧感是一团黑色,模糊人的视线,使人无法分辨其具体构成是什么,带给人的不是危险而是日夜不停的焦虑。而《奇迹》则是一道光,照进这团黑色之中,让你看到其中空无一物。奇迹像是神迹,而这神迹这么日常,可感,平和,又都是人的样子。 
“坐在他的身边我就安心了” 
谁不曾渴望就这么坐在谁的身边呢?来来去去走走停停反反复复的寻找这么一个人?是寻找他吗?是寻找坐在他的身边的那份安心。
面条确有面条的味道
人也有了人的样子
每颗动物的心都因他安驻在温热的身体里 
就是这种安心。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样呢?这甚至不是一种指引,而是被人道破的心事,也不准确——而被人道明的心事。是自己模糊的渴望着,但却无法清晰道出的心事。哪需要什么指引,哪需要什么帮助,仅仅是被人道明,就有了一种深刻的平静和解脱感,恐惧消散,怀疑消散,因为奇迹确实出现过,否则怎么会有人能道明它。 我们谈到聊斋,说它适合当夜读书因为它总给人以安慰。我们还去了蒲松龄故居,在一个雾霾严重的冬日,空气里有硫磺的味道,具体看到什么都忘了,还不是名人故居的老一套。我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冬天,人少,萧索,哪里传来狗吠和走地鸡的鸣叫。回来后,我们又谈到这件事,说,能在蒲松龄身边坐一坐也是好的,他是个亲切的人。 “奇迹”这部分是一个到来、期待、相遇又离开的轨迹。圆满。隐藏着伤感却异常圆满,“饱含着永诀的畅意”。 
手边放着便利贴,看到喜欢的就贴一张做标记,“心儿砰砰跳”这部分被贴的密密麻麻,《大音希声》有一种具体到感官的哲思,《心儿怦怦跳》《夜读》《生命中的欢宴》三首我特别喜欢,《夜读》是每个孤独者的单独时刻,在静夜之时体会觉者生涯。《生命中的欢宴》活色生香的,因为他们在朋友圈里常年在吃饭打牌,我甚至都能辨认出来一些面孔,都说韩老师吃饭很严肃,最混不吝的酒客都要在他的眼光下收敛起来。《抱着我的狗》表达了一种坚硬的体面,《遗忘之岛》特别奇妙,前三行是这样: 
做梦我也不会去这个地方
但是我去了
情景非常真实 
单靠22个字就把梦境和真实的界限抹糊了。《一个情境》就是一幅画很有戏剧张力,又出现那种饱满的吉凶不明的气氛。《此处风景》则是一个迅速的手势结束整本书。 
韩东老师的诗集手头有几本,吸引我的地方是冷静、克制。这让他的诗不滥情,也不压抑枯涩,放松自在,不端着,也绝不装神弄鬼,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创作者。据说韩老师每天按时上下班的去工作室写作,还挺棒的,写作者能自觉把日子过整齐,需要别太惯着自己,这点也挺难的。我手头有韩东不同时期好几本诗集,总体来说,新近写的更喜欢。作为分庭抗礼者的韩东我没有亲历,作为文学开拓者的韩东我需要更为宽大的文学视野才能理解,但作为一个读者,他在这本书里所写的,正是我目前的年纪和状态能够亲历、体会、困扰或正在思索的重要内容。在这个私人的意义上,韩东的《奇迹》是目前为止这个夏天最好的体验。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