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喜迎新春 乐写春联

访问量:1699

时间:2020-01-20

习俗里的年,是春联上穿越千年时空的古语,是中国人埋藏在日常生活里的美好哲理。1月18日下午,市图书馆特邀高级讲师岳自奎带领46组家庭在喆雅分馆尽享春节年俗之美。

“你可不要把日写成目哦,春天需要的是太阳,而不是你的眼睛”,岳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春”字是如何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春”字的上半部分是迎风招展的枝条,下半部分是阳光,仿佛让人看到春日景象。“春光明媚、春和景明,还有春天的蜜蜂——闲不住、春天的萝卜——心里虚······”,从成语到歇后语再到诗词,一个“春”字引发了无数充满魅力的辞藻,大家通过看图联想的方式,将文人墨客笔下的“新春”悉数道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起源于桃符,指的是用桃木制作的辟邪物,一般是成对的挂在大门口,最早的桃符上面写着“神荼”、“郁垒”这二位专门降妖除魔的神人的名字。岳老师讲解了对联的起源和文学特点,随后展示了我国第一幅春联的内容,在公元964年,由五代后蜀主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在岳老师生动的讲述中,春联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一撇一捺展风采,一横一竖见真功,精通书法的岳老师手持毛笔,在黑板上演示如何写一个漂亮的“福”字,并提示现场的家长们,不应在门上倒贴福字,家里的小物件上可以倒贴,这样才符合传统。

现场书写“福”字和春联,让大家热情高涨,无论是经年努力后的得心应手,还是稚气未脱的恣意洒脱,亲子共同合作,在一方红纸上书写自家的福字和春联,在“仪式感”中聚集起来属于“中国年”的共同记忆,在红底黑字的衬托下,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