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瑞峰端午龙舟节
    2017-11-02

    瑞峰端午龙舟节又称瑞峰大端阳,是以划龙舟表演为主要内容,每年农历5月15日在青神瑞峰镇举办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瑞峰端午龙舟节起源于北宋。相传,苏东坡与王弗在中岩寺“唤鱼”联姻定下亲事后,婚期订在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农历5月15日。东坡喜迎新娘王弗,途径岷江,船欲靠岸之时,鼓乐齐鸣,人声鼎沸,万千鸭子放逐江中,沿江民众如蛟龙入海,跃入江中,奋力争抢。为纪念苏东坡与王弗的爱情,瑞峰镇便在每年的农历大端阳举办龙舟比赛和抢鸭子活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原因停办,自198...

    查看详情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一)东坡肘子制作技艺
    2017-11-01

    东坡肘子是眉山市家喻户晓的传统名菜。该技法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撰《猪肉颂》之“净洗铛(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记述。其主要技法是:选猪前膀(肘子)一块,煮成八分熟,弃原汤,入笼蒸熟蒸火巴,选上等豆瓣辣酱,加蒜、姜、椒、葱、糖、醋、盐、芫荽、红油、经炒料、调汁淋于肘上即成。 东坡肘子制作技艺在眉山地区广为流传,今已成为眉山市的公共文化品牌,在其核心技法的掌握和传承上又以眉山东坡区曹氏和邓氏家族承习的惠通东坡肘子和蜀州东坡...

    查看详情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二)彭祖山三月三朝山会
    2017-11-01

    三月三朝山会是彭山本地民众及成都周边群众自发形成的朝山民俗活动。 三月三朝山会起源于殷商时期,主要内容为祭天求雨、五谷丰登。汉代至唐代,注入了佛教和道教文化,朝山拜佛、求香火(据90年发掘彭祖墓时出土的唐三彩和神像为证)。明清时期,以祭拜彭祖和其三女儿的祭祀活动为主(现彭祖墓出土的光绪年间的碑记为证)。到了民国时期,在祭拜彭祖和三女活动外增加了“抢童子、送童子”等新的内容,(据《彭山县志》载)。 三月三朝山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源于生活习俗,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

    查看详情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三)洪雅师道戏
    2017-10-30

    洪雅师道戏是洪雅县师公(端公)和道士(羽士)演唱的戏剧,民间俗称“打傩傩”,“做道场”。 洪雅师道戏分为文坛和武坛, 文坛称道士戏主要为祀神斋醮,送死掉亡、续命祈福。武坛称师公戏,侧重于驱邪除疫、替死还生。洪雅师道戏,源于地方“巫社”,传承于张陵入洪雅瓦屋山创始“五斗米道”,戏文脱胎于《微经》,宋代以后师承转向了本土神仙真人,洪雅师道戏在宋代师承洪雅“金釜山得禅观妙李真人”。宋亡后至明清以来,全真道将民间演师道戏者收编为“龙门派”弟子,立了“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从...

    查看详情
  • 瓦屋山歌:诉说2000年的忧伤
    2017-10-07

     “清早起来雾沉沉,误把树桩当成人。抱到树桩亲个嘴……”在洪雅县瓦屋山下,每当劳作之余,这种粗犷又带着忧伤的山歌在便在山间响起。 在洪雅县瓦屋山下的复兴村,四周青山环抱,一条王河贯村而过。相传2200多年前,秦始皇灭楚国后,将楚王之族被全部押送到严道古城(今洪雅瓦屋山下复兴村一带),楚人到达严道后,他们将先进的冶炼铜矿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青衣羌人,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楚人与青衣羌人相互团结融合,组建家庭,繁衍后代。楚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亡国痛,青衣羌人有着离家别乡之愁,劳作之余他们面对王河东逝水,...

    查看详情
  • 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7-02-20

    简    介 眉山,自古谓“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夏属禹贡梁州,春秋为蚕丛地。自五代置治,凡一千五百余载。唐有孙氏书楼名扬天下,宋有三苏父子辉耀古今。“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南宋大诗人陆游谒眉山,赋诗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眉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全市共有非遗资源项目189个,其中口头文学34项、民俗10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音乐22项、民间舞蹈21项、传统戏剧6项、传统曲艺11项、传统技艺42项、传统礼仪7...

    查看详情
12
  • 16条记录  每页10条  第2页/共2
  •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