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彭山县

访问量:3336

时间:2017-11-20

彭山摩崖造像 



龙门寺唐代摩崖造像

龙门寺,在县城西北32公里的保胜乡龙安村。在古寺右侧,长22米,宽距地表0.3—2米的岩壁上分布造像10龛,有佛像60余尊。佛像头部及双手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有的风化。第二龛为长方平顶敞口龛,规格1.95×2.6×1.05米,内列三菩萨二供养,像高1.63米,全系半立雕。正中者刻宝珠殂头光,身着左旋通肩膀纱衣,腰束带,下着长裙,衣纹流畅,体态潇洒。左右两菩萨,身着圆领通肩纱衣,腰系带,饰华丽璎珞,长裙拽地,薄纱透体,肌肉丰满。此龛被选入《中国石窟寺艺术》(海外版)。第四龛为长方平顶敞口龛,内一弥勒坐像,像高5.85米,胸宽2.65米,着双领下垂佛衣,斜披袈裟,袒胸束腰,左手抚于膝,右臂上举,赤足,结跏趺坐。龛左右有小佛,风化严重。其余还有舍利、小佛等,每龛内大小多少不等。经省文管会鉴定,系唐代造像。1984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老鹰岩唐代摩崖造像。

老鹰岩位于江口镇仙女山西侧,距县城东北7.5公里。在长30米,高30米,距地表高5米的岩壁上, 有造像10龛和鹰洞1个。第一龛为释迦牟尼站像(又名齐山大佛),半立雕,像高25米,胸宽8米。面部风化,着双领下垂佛衣,袒胸,右手下垂体侧,左手毁。右一佛强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高与站佛等同,面目及衣纹风化。须弥座下有六小龛。为阿弥陀佛及其他佛像。坐佛右上方陡壁上有洞,俗称老鹰洞,又名彭女洞。嘉庆《彭山县志·金石》记:“有鹰洞,土人以梯绳援其上取鹰,洞口狭中广,内深丈余,有石灶、石床、石几,相传为彭祖国统一女炼丹之所”。今查,洞深2.5米,宽2米,高2.2米,上下均为平面,底壁一龛台,长2米,宽0.07米,余无它物。1984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象耳山唐代摩崖造像及宋代石刻

“象耳摩崖”,为彭山十大胜景之一。嘉庆《彭山县志·古迹》:“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今江渎乡象耳村)。层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上刻李白留题,藤萝蓊蔚中,恍然有蛟龙盘拿之势。”在长250米,宽5-8米,距地表高1—10米的岩壁上,有造像31龛,计1104尊。头部大多风化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1号龛为长方穹窿顶敞口龛,2.63×2.7×1.2米。主佛头像被毁,着圆领僧衣,衣纹风化,左手毁,右手持串珠于膝,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四周有小佛40尊,站坐不一。似为西方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图。2号龛内,为三佛三肋侍九天尊,主像被毁,天尊面部圆泣丰满,衣纹疏筐有力。其它还有药师佛及诸小佛等。 

北是象耳岩。民国《彭山县志》载:“象耳山石刻,岩势如半圭形,中幅刻为龛。龛上及左右共存石刻十七幅,皆宋人书”。现山下修建水库,石刻大部没于水中,可见仅七幅,苔藓厚积,字迹遮盖。经轻肃第五幅,可见阴楷四行,每行七字,右起竖读:“蓝舆来自石仓路,彭得幽人陪杖屦,想是山灵泽旱苗,不关居士隋轩雨。”款题:“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1984年公布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宋代摩崖造像

白塔寺在保胜乡佛岩村,县城西北23公里。在长13米,宽5米,距地表高1米的岩壁上,造像10龛,小佛为主,计395尊。损毁严重。主龛为长方穹窿顶敛口龛,2.2×2.5×1.1米。龛外文字风化,龛内列16厘米高的小佛285尊,排列参差,站坐不一。佛间刻莲枝,各佛站坐荷叶上。龛内左右角,单线阴刻飞天一对,线条柔和,体态优美,有上彩痕迹,其他造像格调基本相同。岩壁有题记:“绍兴丁丑年(1157)”。表明系南宋初造像。1984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