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核心知识点及咨询过程梳理

访问量:1648

时间:2021-08-2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核心知识点及咨询过程梳理

文/元宝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天津人民出版社




     《蛤蟆先生》一书是对大多数自我成长类心理咨询过程的高度浓缩。蛤蟆成长的节奏,与咨询师发生的情感变化和冲突,是千万个来访者的缩影。书中的核心知识点——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和人生坐标——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但角色的设定(动物)和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使本书读起来比许多心理咨询类书籍都轻松得多(当然知识点也就更朦胧一些)。这也是本书为何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先总结一下核心知识点吧。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像个孩子。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的所有情感(儿童的基本情感)和随后演变的行为模式。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能基于事实来行事。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自我状态,没有高下之分,但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下,人会条件反射性地作出行为和情绪反应,此过程高度概括,所以无思考,因此也无法促进人成长。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人才能思考当下,评估自己的行为,倾听别人而不马上驳斥。

      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

      人生坐标:对世界的看法是再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如何回答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自证预言: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岁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心理游戏:在每个人的人生坐标里,为了达到必然后果(自证预言)而采取的行动——玩心理游戏。

 
      以上几个概念道出了大多数人成长中困惑和挣扎的原因,但即便如此,《蛤蟆先生》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本书容易使读者对咨询的周期产生误解。蛤蟆先生仅通过十次咨询就发生巨大转变,因为他始终处在较为良好的咨询状态里,察觉能力强,和咨询师融合得很好。然而现实中,咨询可能比这长的多,因为成长的痛苦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被来访者接受,来访者可能深陷自我挣扎,可能无法面对成长带来的痛苦,可能顽强阻抗,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体悟。总之,咨询很可能持续远不止两个半月,但只要来访者愿意理解自己的情绪,用头脑去思考,用情感去体验,最终都会获得成长。

       其次,本书更侧重理论而非方法。作者虽然详尽分析了三种自我状态,但没有介绍如何更多地激发成人自我状态。需要一些行为主义的方法。

      以下梳理咨询全过程:

      1、第一次咨询,明确咨询的基本前提——咨询的意愿一定是自发的,没有人能逼你成长。

      2、让感受鲜活起来。第二次咨询,咨询师找到症结的切入点——感受。他提出关键问题:你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由于蛤蟆先生一直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难以回答。对此,咨询师改变问法,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你的感受温度计现在是几分?同时解释1-10分分别代表什么,引导蛤蟆作答。

      在此之后,咨询师再次问蛤蟆,你在那时的感觉如何。这时蛤蟆更加敏感,更容易捕捉情绪。此外,在这之后蛤蟆叙述具体的事件时,咨询师一直帮助蛤蟆保持觉察: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蛤蟆的作答中,初步引出“儿童自我状态”。(咨询师的积极倾听和不断发问的方式,使蛤蟆察觉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并使他在生活中也开始探索和审视自己。)

       3、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咨询师和老师的角色不同,老师需要讲解,咨询师需要倾听。但咨询师必须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换,并不只有倾听,还有引领),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及其具体内容:儿童的基本情感(让蛤蟆回忆身边的小孩会有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并强调理解童年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最后,布置作业:回忆童年。


      4、第四次咨询,咨询师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了充分的共情,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给予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这次咨询始末,来访者的状态发生很大转变。开始时,蛤蟆由于回忆童年创伤而悲伤、愤怒、内疚。但结束时,蛤蟆因为更清晰地了解过去和咨询师的共情而变得轻松愉快。)

       5、第五次咨询,具体分析上一次咨询遗留的问题:愤怒。帮助来访者明确,他并不是不会愤怒,而是一直采用特殊的方式发泄愤怒。

       6、第六次咨询,借由咨询前发生的事件,引出“父母自我状态”。(在每一次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观点前,咨询师都会强调,越是能帮助深入自我的概念,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并和蛤蟆探讨: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如何运作。得出结论:蛤蟆一直在惩罚自己。

       7、第七次咨询,总结蛤蟆的变化,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并指出,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引发蛤蟆激烈的阻抗。阻抗是成长可能发生的地方,蛤蟆提出要聊聊自己的一生。

      8、第八次咨询,咨询师和蛤蟆一起探讨原生家庭,无形中帮助蛤蟆更清晰地看待过去发生的事,这些事之间的关联,以及怎样影响着他。蛤蟆逐渐获得能更客观地看事件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把过度概括重新细节化)并且,不带价值判断地倾听蛤蟆的过往,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

      9、第九次咨询,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

      10、第十次咨询,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随后蛤蟆发生了更为激烈的阻抗,蛤蟆发生了一场颇有意义的爆发。

      11、结束咨询,探讨前一次咨询中的情绪爆发的意义,指出那是因为蛤蟆对咨询师发生移情,将咨询师当做父亲,情绪爆发实为反抗对父亲的依赖。并和蛤蟆一起总结十次咨询后发生的变化。

     写完这么多,发现了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只单单说理论多么无趣啊,但作者将理论填充了有血有肉的生动故事,使更多人受到启发。

     读这本书时频频想到自己和闺蜜一直以来的情绪困扰,结合这本书我也收获了一些成长,但因为太琐碎并不方便具体写在这里。等以后遇到具体的事情再另开一篇吧。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