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哨鹿》/《哨鹿》、避暑山庄及其他

访问量:1575

时间:2020-05-21

《哨鹿》/《哨鹿》、避暑山庄及其他

文/苏木


  • 西西/洪範書店

  •     

  •   哎呀,又在读西西,洪范出版的二十余种作品,就快读完了,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回是她与何福仁的对话集《时间的话题》。“时间”真是小说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啊,时间如何开始、继续、延宕、结束、平行、蒙太奇、与空间的关系、长短快慢、相对与绝对……从技术上看全然是可乐的、更何况放到小说文字中呢?他们聊起卡尔维诺的“时间零”,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很生活化。小说创作与人的生存体验息息相关,我们认真想想,又有哪些技术是凭空想出来的呢?“时间零”也是,我们可以理解成人对某段回忆(过去)、幻想(未来)、在场(现在)某个点的放大,这个点之前的事件到此中止,这个点之后的事件还未出现,胡斐那一刀到底砍下去没有,就是“时间零”的运用;而对情节的穿插横逸,不是对即将出现的结局的人为改变吗?随着时间的推进,结局无可避免地到来,线形的时间轴带来如此毫无意外的结局,我们做一条可逆的时间轴好不好?
        这回去承德避暑山庄,带着《时间的话题》;虽然没有去围场,想的更多些的却是西西的《哨鹿》。《哨鹿》是西西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康乾之时乾隆秋狝为大背景,写反清之士精心筹划的一出“刺乾”事件。西西还原历史的本事可谓大矣,从京城圆明园一路写到行宫(避暑山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建筑、地理、人文,都有涉及,多用中国画的多点中心技法,时间多向映射;叙事步步为营,皆有本可查。
        “哨鹿”是满语“木兰”之意,皇帝狩猎时用八旗兵头带戴鹿头,在树林里口学鹿啼叫,引诱异性;鹿出之则合围猎杀,称为“木兰围场”,是满汉语的混称。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承德北开辟狩猎场,每年秋季,举行一次军事色彩浓厚的狩猎活动,史称“木兰秋狝”。“秋狝”一词,出自帝王外出打猎因应四时之变,春为“搜”、夏为“藐”、秋为“狝”、冬为“狩”。满族马上得来天下,文治武功,实在与中原民族不同,钱穆先生大骂清帝部族专制、连皇权专制也说不上,自然有他的视角,后世谁学得那样的学问,见山是山,也就是了;承德市中心火神庙十字路口即矗立一尊铜制康熙出游像,我们一样照拍不误。
        反清之士的筹划真可谓精心曲折,驯良异族子弟(鄂伦春族)哨鹿人生叛族心,拟用毒针射杀雌鹿,待乾帝猎杀后渴饮鹿血,必死之。却不料乾隆未带斑指,一箭错杀哨鹿人,功败垂成。整个小说虽取名《哨鹿》,主线亦如此,对小说发展的推波助澜、结局的设计却很现代,实验了很多现代小说的技法。比如“多调性”(“多声部”)的运用,写到乾隆时,用乾隆的视角,写他批阅奏折的感想、对祖父康熙的怀念、对民众的想法;写到阿木泰时,用阿木泰的视角,写他面临民族身份时的困惑、对以暴抗暴的思考、对父母的怀念,弱化了对故事的诸多推进,在结局临近时反而岔出去突出描写斑指与和绅,虽然结局终于出现,短短一笔带过,这些技法和“时间零”与对结局的逃避不是一脉相承吗?
        读《哨鹿》有一对儿比较奇怪的感觉,一个是表面上看借鉴了拉美小说的技巧,比如博尔赫斯短篇的特点,延展的过程中却因人为的增补、罗列而失去了精练、成熟的小说特色;与此同时西西在乾隆和阿木泰的叙事角度里重复一个主题,包括对蒙、回等多民族的思考,及极其细致的文字包裹,除却服务小说的意图,隐约还有之外的意味。虽然西西在前言里即说她是看图说话(哇,又是卡尔维诺的小说传统),仍觉太过刻意,若作中篇,会比长篇好。
        《时间的话题》里,西西与何福仁谈《〈图特碑记〉、〈胡子有脸〉及其他》,说到一个作家不喜欢朋友对自己作品敷衍的奉承,他说如果朋友真的喜欢自己的书,就摸摸右耳,如果不喜欢,就摸摸左耳,如果不确定喜欢与否,就摸摸鼻子;这时候何福仁问西西,那你写的这么多书,有哪些是左耳的、哪些是右耳的呢?西西说,以前写过的大部分是左耳的,包括《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感冒》、《哨鹿》……哈哈,作者和读者看待作品的角度是不同的,我也不知道西西对《哨鹿》批评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上面说的只是我的看法。
        我们在避暑山庄游玩时,先从正门,也就是丽正门进入,看到的是皇帝办公、休寝之地,然后坐车在山区上下起伏,这是皇帝狩猎之地;继而乘船在湖区游荡,也在乾隆观月的“烟雨楼”前看荷赏风。《哨鹿》花了颇大的一个篇幅介绍避暑山庄的设计工艺,然而更吸引我的,却是皇帝出紫禁城至热河行宫再达围场这一路的风景与旅途——那时出紫禁城北上到古北口即要两天的时间,再由古北口北上热河行宫又要三天的行程,如果再北上围场,先在行宫休息半个月;从围场返回,亦如此。《哨鹿》前半部用描写与叙事的方法介绍了这一路的旅程,文学里的时间与现实里的时间相较大致可分为四种:描写(的时间)、叙事(的时间)、对白(的时间)和议论(的时间),对白的时间最接近现实里的时间感觉,叙事的时间快,而描写的时间慢;如何再现一个属于工业时代之前的时间感觉——出城到热河行宫需要5天的时间——只好用描写的方法,以文字为据在阅读的时间段里虚拟出不再可以感受的时间观念,还原历史的脚步。
        我们在避暑山庄待了四个小时的时间,尤其在山区凭借电瓶车一个小时走完了人与马可能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旅程。如果历史的脚步无法还原,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脚感受几百年的渐进与时间。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