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汴京之围》:历史的痛感

访问量:2388

时间:2019-08-05


《汴京之围》:历史的痛感

文/思考的猫

郭建龙/天地出版社


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几个朝代被后人给予“两段式”定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常常都是后者不如前者,气质大相径庭。当然,还勉强有个南明,由于实在短暂而混乱,很难归于类似的朝代之中。

而在这几个“两段式朝代”中,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毕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传奇不断;而东汉还算整体上继承了西汉的领土,符合中国传统的同族更替,同样有三国传奇让人已经淡忘了当时的王室,三;东晋在“五胡乱华”的背景下登台,偏安南方,但是两晋历史在中国民众心中一直是个存在感较低的阶段。唯有北宋到南宋之间,靖康之难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具痛感的时刻之一,甚至在史学界有说法,中国的由盛转衰和气质变化都在靖康年间的汴梁城破埋下伏笔。

关于北宋的灭亡,从史实研究到故事演绎已经很多,读罢无不令人感到痛心与不甘,惆怅与失落。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书写者郭建龙的这本《汴梁之围》又会写出怎样的新意呢?在翻阅本书之前我就带着一些期待,因为郭建龙曾经写过《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以及即将出版《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从财政制度、政治思想、军事体制三大层面解析中国历史运行的奥秘,而在中国朝代更迭中,这三大要素也确实是关键要素,翻开本书,郭建龙也正是从彼时北宋末年财政的崩溃,政府战略短视和治理的失序,军事体制弱点的全面暴露,以更系统理性的角度重构当时历史的大场面,却依然不失历史书写者的人文反思和情怀。

提到北宋之亡,传统上大家会上溯到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让北宋先天面临战略上的一个短板,也成了北宋一朝直到灭亡的一个心结。而吊诡的是,面对北方强敌,以及北宋早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一个似乎并不“配套”的军事体制,在一种军权全面集中,武官遭受抑制,甚至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格局下,北宋的军事实力和效率大打折扣。但是,这其中也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毕竟此前的时代是“五胡乱华”,是将军可以在士兵“逼迫”下翻身当君王频繁发生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的制度设计难免会有些“应激反应”,却也让北宋整体上成为一个内部稳定,相对繁荣的时代。虽然,从当下看我们倾向于歌颂那些对外扩张的君王,但是汉武帝的武功背后却是当时国内政治和财政的崩溃,而那恢弘的唐朝,其实繁盛时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玄武门屡次火拼,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更是惊人。

显然,长期探究中华帝国运行“密码”的郭建龙不会将自己限制在一种宋朝“文弱”的民间历史语境中,从历史背景上,他特别以简练的文字总结了靖康之难前的历史脉络和逻辑关系,特别强调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是的,从历史事件来看,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轰轰烈烈又归于失败的变法,但是这个维度还是以王安石这个人为维度去剖析的。实际上,从历史动态观点来看,围绕王安石变法产生的新旧两派的路线之争,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此起彼伏,并愈加走向极端,这一点在宋辽金最后的“三国杀”中,战和两派的极端化对立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历史从来没有孤立的事件 ,它的演进包含了一系列的因果,在本书中,郭建龙再一次体现了他对历史走向剖析的逻辑性。但是,逻辑和理性并不意味着丧失人文关怀和情怀,毕竟,北宋末年的历史是一出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历史,哪怕今天你带着距离感去思考,也难免不被那时那景所感染,进而感到痛惜。历史研究的一种观点讲究“理解之同情”,而在回顾北宋的亡国史,探讨其中的是非曲直更需要这种“理解”。所以,这本讲历史的书终究还是归位于人,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就是张邦昌,这个人说不上高尚,也谈不上卑劣,在那个年代他是“主和派”,在此后长期的价值体系下已然“被动”,接着时势没有把他造就成英雄,却让他不情不愿的成了“皇帝”。他本人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竭力维护着大宋最后的利益,极力留下准备被金军带走的官员,在金兵退去后,又第一时间归位于赵。他玩命的表明立场,却没有保住性命,毕竟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动机显得不再重要,他曾经的皇上经历却成为一个致命的印记,这一切,由不得他啊。

而本书更令人唏嘘的是对百姓小人物的记录,在乱世之下他们显得那么无力,北方对大宋依然心怀归属的百姓被无情抛弃,而在宋金又打又和的过程中,他们似乎成为了朝廷的“提款机”。正如书中所说,战时行政效率地下的朝廷,在压榨百姓获取向金军的赔款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靖康之难中的女人命运更是在本书中单独成章,在那段历史中,她们的命运更加悲惨,而皇宫中从皇家夫人到宫女,竟然都成为了金军赔款的“现金等价物”,而这个过程中宋朝官员那种淡然甚至急迫的将她们送入金军军营的嘴脸更是令人感叹何以“更无一个是男儿”。

《汴京之围》正如书名所述,它聚焦的并非仅仅是靖康之难,而是汴京之围的前后,这让它的视野更为宽广,却关注了更多历史的细节。正是这种对历史关键细节的关注,让本书在北宋灭亡被一再书写的背景下,依然让我有所收获。也正是对历史过程和细节的把握,让这本书达到了历史事件书写的较高水准,即你已经知道了这段历史的起始,你知道北宋将要迎来屈辱的惨败,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你依然被代入到叙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紧张的关注下一步,直到到达熟悉的结局,回头看,成败万事空,作为读者,却已经获得不一样的历史认知。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