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登 录

《行者玄奘》:意欲远绍如来 近光遗法

访问量:2790

时间:2016-11-30

《行者玄奘》:意欲远绍如来 近光遗法

文\长成大鱼的小鱼



行者玄奘\昌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曾经外有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这种认识与理解是错误片面的。他们所说的信仰是指宗教信仰,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与佛教。中国人的信仰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中国人的信仰可以说是儒道佛三者合一。这些宗教信仰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就是宗教的真谛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信仰儒、道文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深入心。其实这种儒道信仰一直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我们的信仰做事准则:一直是奉行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断恶修善,趋吉避凶,改变命运,道法自然,替天行道。我们的信仰仪式:信徒在入观拜神的前一天要斋戒沐浴,吃斋吃素,以涤身心神意。要准备一些供品,第一是香,要请香;第二是花,供花;第三是水,可以供矿泉水;还要供灯;供果。一共是五种供品。也可以准备一些供养金,一般都是放在功德箱里。如果跟某位道长有缘,也可以供养某位道长。再就是叩拜礼仪,一般是磕头,重大宗教礼仪活动时候要用道教最高的礼——三礼九叩大礼。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家一直在斗争,争斗信仰主权。甚至出现过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历史事件,但佛一教直在中国,佛一直在世间,在人们心中。从梁武帝崇佛到唐朝这段时间是佛教从发展到鼎盛的时期,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并四次入僧,四次还俗。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余人。唐太宗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对于玄奘的了解大部分人是从《西游记》电视剧和书籍中了解的,只知道是唐朝人,叫唐僧唐三藏,去西天取经而已。《西游记》电视中塑造了一个俊美儒生气质的玄奘。而真实历史上的唐玄奘的确俊美而且具有儒生气质,和电视剧的角色主角很相似。历史中真实的玄奘去西天取经可没有电视和小说中这样的魔幻情景,也没有四个徒弟相伴,也不是大唐皇帝相送出长安,而是自己偷偷跑出去,偷渡去天竺国。在昌如写的这本《行者玄奘》小说一书中,作者根据曾经读过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蓝本,便想以《慈恩传》为框架写一本小说。并得以出版,书名为《行者玄奘》。这本小说写了玄奘自小求学研习佛法的过程到踏上西去取经的路途为止,后面并没写西去取经的路途和到天竺国已经回国的事情。虽然没有后面的取经过程,但并不遗憾,反而使得这本书更精彩。因为玄奘机缘巧合,学习研习佛法佛经这一过程更让人心生崇敬之心,不愧别人称呼他为高僧大德,释们千里驹。玄奘就是为佛们而生,就是肩负了意欲远绍如来 近光遗法的使命。

小说还原了玄奘的真是身份,玄奘的俗家姓名是陈祎,出生在关中一个官宦家庭。因父母信佛而与佛结缘,从小就会念佛经,在父母去世时给他们念佛经。在大业八年,朝廷下诏在洛阳剃度十四名僧人,十一岁的陈祎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到了几乎,破格剃度为沙弥,法号玄奘。隋末群雄并起,处于风尖浪口中的洛阳饥荒蔓延,十室九空,玄奘开始游学天下,广拜名师,成为名镇一时的少年高僧,同时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疑问。在游学的过程中机缘巧合救助了胡僧伊伐罗,并跟他学习了梵文,知道了佛经的翻译不正统。后来又遇到来自佛国高僧波顿,亲见贝叶梵文经,遂更加坚定了去天竺国拜佛取经的意志。几经周折与磨难终于有一天玄奘骑着小白龙马踏上了丝绸之路,开启了西去取经的坎坷之路……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发,发,啦啦…… …… ”

——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


版权所有:   2017@眉山市图书馆      /      蜀ICP备09031196号 /      技术支持: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